两宋史丨北宋宦官王继恩:拥立赵光义上台,晚年打算搞政变失败,结局凄凉

唐宋时期的宦官,和明清的宦官还是不同的。因为明清的宦官,不论是明朝的刘瑾、魏忠贤还是安德海、李莲英,都是在依附皇权基础上,靠搬弄是非起家的。而唐宋时期的宦官,不少都有过带兵的记录。甚至唐朝的宦官还一度有过废立天子的行为。

图片

在赵光义登基过程中,有个叫王继恩的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。此外,在镇压巴蜀地区的农民起义中,王继恩也功劳极大。但是,这个王继恩的最终下场还真不好。今天本文就简单说一说王继恩的传奇一生。

1、拥立之功

王继恩入宫做太监的时候,当时还是郭氏周朝(五代后周)的柴荣做皇帝那会儿。柴荣死后没多久,赵匡胤就发动陈桥兵变,推翻郭氏周朝,建立北宋。王继恩也从周朝的太监变成了宋朝的太监。或许是王继恩办事能力不错,因此赵匡胤对这个前朝太监还是比较认同的,此外,在北宋初年对南方各国的战争中,王继恩也有过一定的介入。因此综合这些,在赵匡胤在位后期,王继恩算是一个有较强影响力的宦官。

所以说,从王继恩身上可以看出,小人物想要有所发展,也得学习一些真材实料的东西才可以。

赵匡胤的死很突然,让后世产生很多猜想:比如有传说认为赵匡胤死于赵光义的谋杀。但是,在北宋皇位的这次世系转折(从赵匡胤一脉转向赵光义一脉)的过程中,王继恩也有一定的影响。

图片

赵匡胤的死很突然,而且赵匡胤在世的时候没有确立继承人,也没留下继位诏书。所以赵匡胤去死以后,当时的皇后认为应该先下手为强,让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进入皇宫,准备登基。当时皇后派遣王继恩去找赵德芳。

很多书上认为,王继恩在这之前就和赵光义有勾结,被赵光义收买。但其实个人觉得,即便是不考虑这个因素,王继恩作为一个见证过陈桥兵变,且对军政有一定了解的实力派宦官,也必然知道这样的现实:那就是赵德芳即便是做皇帝,最终的结果也必然会被赵光义推翻——毕竟,此时距离五代十国也就十六年的光景,五代十国时期的篡位传统,还依旧存在。所以赵德芳这样的弱势皇子,还真不就具备坐稳皇位的可能性。

所以王继恩即便是本着送空头人情的想法,也会考虑把皇帝驾崩的消息通知给赵光义。

赵光义得知皇帝驾崩的消息以后,第一时间抵达皇宫。太祖皇后眼看大势已去,只好默认既定事实。第二天,赵光义宣布称帝。

2、野心家

在赵匡胤有子嗣的情况下,赵光义做皇帝,这一点无疑会引起不少人不服。所以赵光义登基以后,也对外发动战争。王继恩具备军事才干,还有拥立之功,因此颇被赵光义信任。并且,在太宗在位后期,四川的李顺王小波起义爆发期间,王继恩海奉命带兵镇压,立下了功劳,为宋太宗的统治稳定,做出了贡献。

图片

不过,在中国传统官场,存在一个现象:那就是高处不胜寒。皇帝的宠臣,在权倾朝野和身陷囹圄之间,往往只有一线之隔。所以这才有伴君如伴虎的情况。

王继恩在高位上、在皇帝身边当差数十年,虽然积累大量经验,但是警惕性和危机感也随之消失。

当时是赵光义在位后期,多数人都知道赵光义没几年寿命了。王继恩这时候也考虑自己的后路:那就是如何施恩给未来的大宋天子。

王继恩打算拥立赵元佐为新的天子,而赵光义选择的接班人是赵元侃(就是后来的宋真宗)。赵光义驾崩以后,王继恩计划发动政变,拥护赵元佐上台。但是王继恩的图谋被当时的宰相粉碎。

宋真宗称帝以后,对王继恩的阴谋较为痛恨。于是宋真宗将王继恩抄家、流放。在流放地没多久,王继恩就去世了。

当然我相信按照王继恩的性格,临终的时候,王继恩必然是不服的。因为他觉得,但凡自己政变成功,自己的晚景必然是另外一番景象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分享